|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提线木偶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提线木偶

关键词:“木偶”,“壮族提线木偶”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本地文化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xjx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06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附件1:

                                        项目代码: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壮族提线木偶                  

 

 

         项目类别:       曲 艺           

           

 

        保护单位:   靖西县文化馆 

 

 

        主管部门:靖西县文化和体育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印制

二OO八年七月十六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代码:

民间文学(I),民间音乐(II),民间舞蹈(III),传统戏剧(IV),曲艺(V),杂技与竞技(VI),民间美术(VII),传统手工技艺(VIII),传统医药(IX),民俗(X)。

   (二)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名注”一栏中说明。

   (三)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一项“项目简介”栏目中,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字数500—600字),做到文字简练,叙述清楚,准确无误。

   (二)第二项“基本信息”的“保护单位”栏目中,应填写具体承担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每个申报项目只能写一个保护单位。

   “法人”栏目中,应填写保护单位的法人代表。“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栏目中,须填写保护单位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

   (三)第三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项目基本情况;2、具体表现形态。“传承谱系”栏目中,要写项目清晰的传承脉络,“代表性传承人”栏目中,要填写当地群众认可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四)第五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中,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五)第六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一、 项目简介

 

 

壮族提线木偶戏是靖西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曲,别称“木雕戏”、“土戏”,因演唱时多用“呀哈嗨”为衬腔,故又称为“呀嗨戏”,通常在每年春节期间、逢闰年或有贵宾来临时由德高望众的老艺人上演。提线木偶戏在靖西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提线木偶戏表演时,在露天空地用木板等围搭一个舞台,台内挂上幕布作为舞台背景,表演师在幕后面从上方探出木偶操纵唱演,演出中表演师一人分饰两个提线木偶角色和用两种唱腔唱出台词,这是表演师们的基本技能。木偶戏角色出台以及“千军万马”均由表演师一人操作演唱,既有类似旁白的情节叙述,又有现场动作的精彩表演。

提线木偶戏演唱时多用帮腔来烘托气氛。语言为壮语,兼有汉语。道白有口语和韵白之分。在服装方面,文生多穿白穿花,但没有龙凤彩画图案。武将戴盔披甲,正面人物穿华丽的衣服,反面人物则穿旧的衣服,并且戴皮帽。一般角色则着与本民族相似的服装。

提线木偶戏没有预编的固定唱本,表演师在演出前看小说,记住对话、情节,登台后随编随唱。戏目大都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白蛇传》等。近年来表演师们陆续用民间故事和现代戏目表演,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内容。

提线木偶戏在靖西形成、发展、繁荣,流传甚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业余戏班曾一度发展到30余个,他们不但在本地演出,而且常应邀到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等地和越南高平省表演。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木偶戏班数量大减,全县目前仅存8、9个木偶戏班。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提线木偶戏

属  地

靖西县

保护单位

靖西县文化和体育局

法  人

梁  冰

通讯地址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

邮  编

533800

电  话

0776-6212477

传  真

0776-6212477

电子信箱

Jxwt88@163.com

 

 

靖西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距首府南宁市268公里,距百色市政府所在地右江区181公里,东接天等、大新县,南与越南高平省毗邻,西连那坡县,北界右江区、云南省富宁县,东北靠德保县。该县地处东经105°56′-106°48′,北纬22°51′-23°14′。全县辖19个乡(镇),面积3331平方公里,人口58万,有壮、汉、苗、瑶、回、满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99.4%。

靖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碳酸盐岩构成的高原型岩溶地区,最低海拔260米,最高海拔1370米,森林覆盖率达7.3%。年均气温19.1℃。年均降雨1658.8毫米。全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锰、硫铁、铝土、重晶石、煤等。其中锰矿品位平均达30度以上,为全国优质锰矿之一。铝土矿储量达4亿吨以上。水利资源好,有地表河27条,地下河14条,另有溪流纵横交错。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奇特秀美的山水,县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

靖西县由于特殊的岩溶地理环境,自然风光独特,又是壮族人口聚居比例最高的县份,千百年来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绽放出无数绚烂的壮民族民间文化之花,为世人所瞩目。

 

                         三、项目说明

 

 

 

 

 

靖西县境内的新靖、化峒、同德、新圩、地州、岳圩、壬庄、武平等乡镇。

 

 

 

 

 

 

   提线木偶戏在靖西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关于剧种的起源,靖西木偶艺人和当地群众有4种传说:1、南宋末年文天祥的部将张天宗率师来到靖西旧州街定居,军中常演木偶戏,后来,靖西本土艺人将壮话、本地曲调套上去,既成为“土戏”。2、提线木偶戏的师祖是宋代末年靖西旧州的一个姓梁的壮族人,当时,他装扮成汉人到桂林考试,不幸被主考官查出,以壮人不能参加考试为由治了罪。回来后他愤而把自己的遭遇编成词,用末伦调演唱,很受欢迎。之后,他联想到在桂林时演员用官话唱的很吸引人,于是,萌生了演戏给家乡人看的念头。他用木头代替人,效仿京剧做成各种人物形象,给它穿上服饰,用本地人听得懂的末伦调来演唱,木偶戏就此产生了。3、在清代中叶,在曼巷(今靖西新靖镇亮表村大晚屯)有一个叫岑公继柳的人,年轻时在越南老街看到从中国云南请来的木偶戏演出,回乡后即用土话仿演起木偶戏来,岑公继柳由此成为靖西木偶戏一代表演师。4、清朝时期,在靖西同德乡足表村一带,由廖瑞麟、张公孟炳为第一代表演师把木偶作为“演员”摆在凳子上开始演板凳戏,后由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表演师廖绍文、廖植璜、冯正明改用提线木偶表演。

    靖西提线木偶戏究竟真正源于以上哪种传说,难于定论,但把它们看作是提线木偶戏流传的多个支派是可以肯定的。靖西提线木偶戏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宋末和元朝的形成期,明清的发展期,清末、民国及建国初的成熟期,“文革”时期的冷落期和改革开放后的振兴期。

    提线木偶的脸谱一般用柚子木或银木雕成,涂上颜料,根据要体现的人物的个性用墨描绘五官,肩架配衣服,并在衣服双袖、双肩和背部系上细绳,细绳上端连接挂钩把手,由表演师操纵动作唱演。人物有“文武”、“青衣”、“小生”、“须生”、“丑生”、“红脸”、“花旦”、“刀马旦”、“闰门旦”等。脸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忠奸分明,男女老少各有特征。

    音乐和唱腔有:开场曲、平板调、平高调、叹调、彩花调、喜调、诗调、哭调、扫板、高腔等,有时穿插巫伦调、下甲山歌等。唱词语言基本上用壮族民间诗韵格律。属板腔体和联曲体结合形式。

伴奏乐器主要有:马骨胡、二胡、三弦、秦琴、木叶、锣、钹、镲、木鱼、鼓等。

 

 

 

 

 

 

1.马骨胡、二胡、三弦、秦琴、锣、镲、小鼓、木鱼等各一个(副)。

2.木偶人物20至30个。

3.木偶戏台一个。

 

 

 

 

 

 

 

(一)靖西县新靖镇亮表村小晚屯提线木偶戏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化程度

学艺

时间

传承方式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岑公继柳

1826年

不详

不详

不详

亮表村小晚屯

第二代

岑祖堂

1846年

不详

不详

祖师

亮表村小晚屯

第三代

岑公爷瓦

1865年

私塾

1883年

祖传

亮表村小晚屯

第四代

岑公堂

1886年

私塾

1900年

祖传

亮表村小晚屯

第五代

黄英武

1905年

小学

1920年

师传

亮表村小晚屯

第六代

李克文

1942年

初中

1958年

师传

亮表村小晚屯

第七代

黄高勇

1962年

高中

1992年

师传

亮表村小晚屯

(二)靖西县新靖镇亮表村大晚屯提线木偶戏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化

程度

传承

方式

学艺

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黄阿能

不详

不详

不详

1843年

亮表村大晚屯

第二代

黄公孙

1845年

不详

祖传

1862年

亮表村大晚屯

第三代

黄公有严

1865年

不详

祖传

1880年

亮表村大晚屯

第四代

黄爸肖

1883年

私塾

祖传

1899年

亮表村大晚屯

第五代

黄公登

1902年

小学

祖传

1922年

亮表村大晚屯

第六代

黄灯伟

1921年

小学

祖传

1938年

亮表村大晚屯

第七代

黄明亮

1938年

初中

祖传

1956年

亮表村大晚屯

第八代

黄文超

1949年

初中

祖传

1975年

亮表村大晚屯

 

代表性传承人

 

黄英武,男,1905年出生,字开祥,靖西县新靖镇亮表村小晚屯人。15岁学艺,自幼天资聪明,博古通今,记忆非凡,以优美的木偶戏唱腔、感人的道白艺术、高超的调台技巧形成了木偶的文派戏。他曾到德保、那坡、天等、大新、隆林、西林、田林等县以及越南高平、重庆、茶岭等地交流演出。

    黄灯伟,男,1921年出生,字柴昭,自幼天资聪明,多才多艺,能编能唱,言谈风趣幽默,以戏子武打技巧和精湛的表演风格成为木偶武派大师。建国初,他大胆创新,把木偶戏唱腔融入壮剧,先在本地试演,后到德保等地发展,为南路壮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5年,他与赵孟伯(德保籍已故)赴邕加入广西壮剧团并任团长、编导等职。主要创编剧目有《红铜鼓》、《打鱼杀家》、《宝葫芦》等。

四、项目论证

 

 

 

 

 

 

 

提线木偶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一、群众性和娱乐性。提线木偶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凡靖西壮族人不论男女老少,无不知道有木偶戏的,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群众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特别是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 ,它曾经是当地壮族群众主要的精神食粮。

二、    二、艺术的独特性。提线木偶戏刻木作人,以代替演员,创造唱腔、服装等,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烘托渲染舞台气氛,这在中外戏剧史上是罕见的、独特的。

三、    三、民间的礼仪性。提线木偶戏上演的高峰期一般是在每年的春节期间,那时,各村屯,搞什么庆典之类的活动,就请木偶戏班子来上演几天,出于礼节,木偶戏班子一般都有求必应。每每屯上、街上有贵宾来临,也请木偶戏班子来演木偶戏,以增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四、    四、表演的随机性。提线木偶一般没有固定的唱本,表演师靠的是平常看小说,记住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对话等,登台后随机编唱,人物语言生动,情节一环紧扣一环,表演逼真,这些都有赖于表演师良好的记性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五、    五、民族性和传统性。从有关提线木偶戏起源的几个传说中看,提线木偶虽然是靖西壮族人从外族(外地)引进靖西的,但它从引进的那时起,就经过靖西壮族民间艺人的加工改造,在艺术和内容(含音乐、唱腔、唱词、语言等)方面都融入了属于靖西壮族的东西。同时它几百年来生生不息,是靖西壮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一、学术研究价值 

提线木偶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这为后人对提线木偶戏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素材,同时,提线木偶戏在动作、音乐、唱腔、唱词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对研究中国戏剧艺术提供活生生的例证。

二、文化娱乐价值

    提线木偶戏是靖西壮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蕴含着娱乐功能,靖西壮族民间的各种节庆活动都基本上离不开它,它的娱乐性几乎覆盖整个靖西壮乡,特别是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看(演)提线木偶戏曾经是靖西壮族群众重要的娱乐方式。

 

 

 

提线木偶在靖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曾作了不少的发掘、抢救和弘扬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电视、电脑、录像等现代传媒手段迅速普及,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眼球,观看提线木偶戏的观众逐渐减少,至使木偶戏赖于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观念和现代丰富的娱乐方式对提线木偶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二、技艺传承人日趋老化,青黄不接。一些颇有影响的提线木偶戏艺人因年事已高,有的相继谢世,有的逐步退出舞台。而青年人对提线木偶戏的兴趣越来越淡漠,会演提线木偶戏的艺人越来越少,致使木偶戏的生存陷入窘境。

 

 

五、项目管理

 

 

 

 

 

1.组织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对提线木偶戏进行普查,初步整理提线木偶戏材料。

2.成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提线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

3.新靖镇小晚屯是靖西提线木偶戏发源地之一,2006年由镇政府和当地村委组织群众为本地木偶戏刻碑立传,记载当地提线木偶戏形成、发展过程和历代传承人等情况。

4.民间自发保护和传承。

 

 

 

 

 

 

 

 2007年县人民政府投入1.5万元对提线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保护。

 

 

 

 

 

六、保护计划

 

 

 

 

 

 

 

 

 

 

 

 

   为保护渐趋衰落的提线木偶戏,特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靖西县文化和体育局负责组织实施,靖西县委、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督导。保护内容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对提线木偶戏的历史渊源、生存现状进行全面普查,进一步搜集挖掘整理提线木偶戏的相关资料,基本摸清提线木偶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2.在普查、登记、整理的基础上建立全面反映提线木偶戏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并制定较为具体完备的保护方案,推动提线木偶戏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3.进一步深入开展艺术理论研究工作,并把这些研究成果汇编成书。

(二)动态保护

1.建立提线木偶戏传承和活动基地,命名一批木偶戏民间艺术家。

2.举办提线木偶戏传承骨干人才培训班,以老带新,在木偶制作、木偶戏演唱等方面加以培训,聘请老艺人为教师,开展提线木偶戏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工作。

3.举办一年一度的“提线木偶戏”文化艺术节,让各个戏班集中汇演,切磋交流演唱技艺,达到共同提高繁荣的目的。

4.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经济补贴等方式,提高民间老艺人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影响,调动人们保护传承提线木偶戏的积极性。

5.结合保护工作的实施开展,大力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比较自觉的提线木偶戏保护意识。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9

全面普查;收集汇编有关资料;编写提线木偶戏教材。

  1、完善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

  2、全面开展培训工作;

  3、建立提线木偶戏传承活动基地,大力培养、扶持、建设提线木偶戏人才队伍,加大对提线木偶戏的宣传保护力度。

  4、撰写出版《靖西提线木偶戏》小册子;

  5、社会对提线木偶戏的认知度有大幅度提升。

 

20010

整理普查资料;创办业余培训班;举办提线木偶戏比赛或提线木偶戏知识电视大赛。

2011

    建设提线木偶戏保护传承活动基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筹办提线木偶戏文化艺术节。

 

2012

 

 

 

提线木偶戏保护、培训、传承活动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组织专业人员对提线木偶戏进行深入研究。

 

 

 

 

 

2013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的提线木偶戏保护领导小组。

   (2)设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负责人,文体局具体操作的提线木偶戏普查工作队。

   (3)成立一支以有关专家、民间艺人组成的提线木偶戏业余培训教师队伍。

   (4)成立提线木偶戏协会,以协会为纽带,团结带领各业余戏团正常开展排练演出活动。

   (5)实行招商引资,开发、发展提线木偶戏文化产业。

   (6)县政府每年筹集15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

 

 

 

其经

依费

据预

说算

明及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总计95万元

  1.开展普查、资料整理、研究工作,每年3万元,5年15万元。

 

 

 

 

百色市配套:25万元

靖西县配套:70万元

 

 

 

  2.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网络,每年2万元,5年10万元。

  3.举办传承骨干培训班和保护管理人员培训班,每年2万元,5年10万元。

  4.培养20名传承人,每年4万元,5年20万元。

  5.建立2个传承基地30万元。

 

6.编辑出版《靖西提线木偶戏》图书和学术论文图书10万元。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